行動思想就係叻小心患上專注力不足症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兒童發展障礙。但同時,筆者覺得也是一種很容易被人誤解的疾病。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在當今醫學的角度下,ADHD是什麼?

ADHD症可分為兩大類:專注力不足症狀以及過動/衝動症狀。從而可分為三大類型:複合型(即同時兩類症狀都符合診斷標準)、專注力不足型及過動/衝動型(即只有其中一類的症狀符合診斷標準)。一般來說,ADHD症狀都會在12歲之前出現,影響患者成長階段的身心發展。

醫學研究發現,ADHD患者大腦前額(Frontal lobe)的功能和一般正常發展的人有明顯差異。前額葉主要的功能包括:計劃及組織行為、調節注意力以及控制情緒等等。打一個比喻來說,前額葉可說是我們大腦裡的一個煞掣器。你能想像只有加速器而沒有有效的煞掣系統的話,我們可以如何駕駛﹖像是一直全速前進、橫衝直撞直至意外發生(像是過動/衝動的症狀);又或者是左搖右擺,無法達致正常穩定速度駕駛的車輛(像是專注力不足的症狀)。患上ADHD的孩子就像煞掣失靈的車輛,覺得好玩的事就不理後果想做就做、長期坐不定、無法好好安排或計劃生活上的事情,也不能安定下來去做一些表面沉悶但對自己有著長遠利益的東西。「行動快過思想」是大多數常ADHD孩子的自我形容,但不要小看這種狀態,後果可能很嚴重。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有天你的「行動快過思想」的話,可能你已經因為出手毆打你的無理老闆/顧客/同事因而要鬧上法庭去了。

ADHD的治療有兩大方向:藥物治療以及行為治療。如要令ADHD患者的童年生活達至「正常化」,合併以上兩大方向最為有效。藥物治療直接改善患者前額葉功能,目標是加強專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減少活躍過動的行為。行為治療則是透過有系統、有計劃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幫助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以及建立有效合適的行為模式,對於增強患者的自信以及改善心理質素會有比較有效果。如何有效地安排藥物及行為治療,是成功令ADHD患者重過正常化生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