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扶正法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扶正法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鍾麗丹 註冊中醫師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如何看待這個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由自身免疫功能障礙引致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症。它主要的徵狀為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變形,此屬中醫「痹證」、「風濕」的範疇。由於該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反覆發作,除了出現關節症狀外,還有全身徵狀。中醫認為它的基本病機為早期脾氣虧虛,風寒濕熱外襲;晚期肝腎不足,痰瘀交阻。而治療方面則強調扶正為主,內外合治。

為什麼可以用中醫扶正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RA病發往往因稟賦不足、正氣虛弱,加上勞累過度或氣候的轉變而引發,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正氣虛弱正是誘發此病的根本。此病目前沒有可靠且可防止其發展的治療方法,中藥作為治本之法,對延緩疾病發展卻有一定的作用。現代研究也表明一些扶正中藥,如黃芪、防風等均可以調節患者身體的陰陽平衡及氣血運行,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此外,中藥在辨證施治時,亦有助減少西藥帶來的副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如許多患者因長期服用解熱鎮痛藥(NSAIDs)、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西藥,會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影響消化系統、肝腎功能、血液系統等。

臨床如何具體運用扶正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針對活動期RA的扶正法,首重益氣溫陽,同時主張內外合治。一般來說,適合此法的病人往往以關節局部腫脹、僵硬、疼痛並作,尤以僵硬痠痛為主、皮色不紅、關節不熱或微熱,同時伴見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形寒畏冷、四肢欠溫、納減便溏等全身徵狀。RA以周圍關節病變為主,特別是以手足小關節多見,治療時多重用黃芪、太子參、生甘草、山藥、白術、薏苡仁、制川烏、白芍、桂枝、骨碎補、巴戟天、補骨脂等,除內服之外,亦可以配合外洗、外熏。

至於緩解期RA的治療重視補益肝腎,頑症則加以蟲類通絡。治療時多採用左歸丸、右歸丸為主,加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鱉甲、龜版、鹿角片等,以滋補肝腎、溫陽通絡,適合臨床表現為關節僵硬、輕微疼痛或酸痛麻木,一般無腫脹或腫而不熱,同時往往伴見關節畸形或關節周圍痰核(風濕結節)、神疲乏力、面色欠華、肌膚消瘦、關節屈伸不利等患者。

鍾麗丹 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研究助理教授,同時擁有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碩士及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博士學位,並身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專家陳湘君傳承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