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小兒遺尿


遺尿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證。嬰幼兒時期,由於形體發育未全,臟腑嬌嫩,「腎常虛」,智力未全,排尿的自控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學齡兒童也常因白天遊戲玩耍過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然發生遺尿者,均非病態。但年齡超過3歲,特別是5 歲以上的兒童,睡中經常遺尿,輕者數日一次,重者可一夜數次,則為病態,方稱之謂「遺尿症」。

中醫認為主要病因有三:腎氣不固、脾肺氣虛、肝經濕熱。

(一)腎氣不固是遺尿的主要病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引起,如早產、雙胎、胎怯等,使腎中陽氣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腎陽不足,則不能溫養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膀胱貯藏尿液的功能受到影響,不能制約尿液,而為遺尿。臨床上多見於睡中經常遺尿,嚴重時會一夜數次,尿清而長,醒後方覺,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療以溫補腎陽,鞏固膀胱收澀小便為主。

(二)脾、肺之氣向來偏於虛弱,屢患咳喘瀉利等病,或大病之後,脾肺俱虛。飲食進入胃,由脾上輸至肺,通過肺氣的「宣發」、「肅降」,使水液通調,充養全身,下達膀胱。因此,脾虛影響消化功能,被消化的食物營養不能運輸到其他臟腑。肺虛亦令呼吸所得的氣、食物營養及食物中的水液不能運行至全身,令三焦氣化功能失到影響,從而使膀胱失去約束的能力,津液不能乖乖地貯藏在膀胱,而引起遺尿。若脾虛失養,加上心氣不足,或因痰濁困蒙心神,亦可使小兒夜間困寐不醒而遺尿。臨床上多見於睡中遺尿,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脈細無力。治療以益氣健脾,培元固澀為主。

(三)肝經濕熱平素性情急躁,所欲不遂,肝經鬱熱,或肥胖痰濕之體,肝經蘊結濕熱,疏泄失常,影響三焦水 道的正常通利,濕熱迫注膀胱而致遺尿。臨床上多見於睡中遺尿,尿黃量少,尿味臊臭,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間夢語磨牙,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治療以瀉肝清熱利濕為主。

除了中醫中藥治療外,還可配合針灸治療及推拿,以改善患兒體質。家長亦可在家中為子女按摩,加強療效。建議如下:

捏脊:患兒俯臥,醫者用食、中二指面用捏法自下而上捏提。

推三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

補腎經:旋推或從指根直推至指尖。

補脾經:用拇指指腹沿患兒拇指橈側緣向掌根直推。

清肝經:食指末節螺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摩腹:用手掌掌臉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在寶寶的腹部做順時針環形摩動。

若有關於仁濟醫院中醫服務查詢,請瀏覽仁濟醫院網頁 www.yanchai.org.hk的中醫服務內容。

圖片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