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式」穿衣免小孩著涼
周卓能 註冊中醫師
氣候變化失度,天氣不穩,乍暖還寒,正值流感高峰期,一眾爸媽都十分關心子女的日常防護是否充足或會否容易著涼。但小孩真的比大人更怕冷嗎?小孩更容易著涼嗎?
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而且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和速度,因此在日常活動中,他們比大人更能處於低一點的氣溫。小兒的體表面積對體積比例相對較大,散熱較快,而且皮下脂肪較少,如長時期處於寒冷環境的耐受性則較差。他們的體溫調節功能未完全發育成熟,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較差,很容易造成體溫過高或過低的現象。若穿著過多或不透風的衣服,長期處於高溫,則會消耗較多蛋白質及能量,更甚會生熱痱。
三歲或以下的小兒尚未能清晰表達冷暖感受,家長可以探摸頸或腹部來大概判斷(這種方式不是百分百準確的,更重要的是留意孩子的精神及活動情況)。手腳冰冷不一定代表孩子需要保暖,幼兒的末梢血液循環未完善,有時手冷腳冷,但中央體溫正常,實屬正常範圍。同樣,滿頭大汗不一定是過熱,可能是孩子剛哭鬧一場或劇烈活動過後,這時只需要把汗抹乾及避風即可;若太快把外衣脫下,則有機會著涼。有時孩子處於病後的復原過程,頭部亦容易出汗,此時不要誤以為孩子太熱。
在宋代醫家陳文中的《小兒病源方論》有提及養子十法:「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五要心胸涼……」提及到的頭及心胸要涼不是代表那部位要「保冷」,只是該處的衣飾不宜太厚太緊,這樣容易阻礙孩子陽氣的宣發。
保暖的穿衣方法應以多層較薄較輕便的「洋蔥式」穿法代替單件厚重穿法。內層柔軟、透氣、排汗良好的純棉衣物,中層保暖,外層防水防風,這樣就能較全面照顧孩子的需要。一來沒有阻礙孩子的活動力,二來可以較易隨室外氣溫調節。
如果小兒常常傷風感冒,中醫其實可以妥善調理。我們會先按小兒的症狀來處方用藥,首先治療小兒的外感。而當小兒的感冒消除後,醫者都會叮囑家長要讓小朋友調理,調整身體狀態,提升正氣,這個過程都是因人而異,大概一個月為度。最常見小兒都是脾氣不足,適當地健脾益氣之後,他們的正氣旺盛,自然就沒那麼容易病倒,即使生病都會很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