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醫生 大家都安心  


一人一醫生 大家都安心  

隨着人口老化,公營醫療資源短缺、政府醫療負擔龐大的問題漸趨嚴重,林哲玄醫生認為發展基層醫療將有助紓緩這些問題。

甚麼是基層醫療?

社會過去集中發展高端醫療,如醫院、複雜手術的發展,但隨着人口老化,愈來愈多人出現退化性疾病和「三高」問題,基層醫療就是針對性去預防,並在病情惡化前處理這些問題,以「預防勝於治療」的方法,改善市民的健康。基層醫療的目標是「治未病、早治病、防重病」,主要對象是社區,而家庭醫生就是市民的「健康總經理」,會在人生不同階段為他們建立和達成健康目標。

甚麼是預防性醫療?

第一線的預防是從生活方面入手,即培養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避免患病。再下一線就是身體檢查,當發現一些疾病的徵兆,便立刻作診斷,避免情況惡化或及早接受治療。

基層醫療服務促進醫療資源的使用效能

人口老化導致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人口增加,同時,這些疾病亦有年輕化趨勢。這為現時的醫療系統帶來挑戰,例如公營醫院床位不足、醫療人手不足等。但其實香港的人口和床位比例比部分歐美國家高,只是因為社區支援不足,例如社區復康設施不足、病人出院後無人照顧,導致需要入院的病人偏多,住院時間亦較長。

 

發展基層醫療有助紓緩醫院資源不足的情況。在社區建立醫療網絡,由不同專業的人士分擔醫院的工作,例如家庭醫生負責策劃醫療方案;護士協助監察病人的醫療需要和給予健康生活建議;藥劑師負責協調病人服用的藥物,分工合作執行醫生製訂的方案。透過預防、及早治療和復康護理,減少入院和住院人數,從而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基層醫療計劃會善用社區現有的醫療資源,包括私人機構和人員,都會為社區提供醫療服務,那公立醫院便能專注不穩定的慢性病和需要入院治療的個案,社會的醫療資源便能更充分和有效地被利用。

 

一人一醫生

政府提倡「一人一醫生」,希望每名市民都有家庭醫生跟進其健康狀況。林醫生認為倡議的原意很好,但要製造誘因,讓市民登記家庭醫生。

 

林醫生提議可由家庭醫生提供免費身體檢查,根據年齡、性別、病歷、家族史等,為市民度身訂造合適的身體檢查方案,並適時提供不同服務,例如大腸癌篩查、子宮頸癌檢查、接種各種疫苗等,讓市民感受到家庭醫生的用處。

 

再者,可為市民提供優惠,例如向家庭醫生求診可獲得診金折扣,甚至全數回贈;或要求病人在輪候政府專科門診時提供家庭醫生的名字,當病情穩定後,病人便回到家庭醫生覆診。當然,兩者的費用不宜相差太遠,若家庭醫生收費昂貴,病人便會留在公立服務,不願意找家庭醫生。透過這些方法,希望鼓勵病人較多與家庭醫生溝通,兩者能建立互信關係。

 

政府會將提供社區服務的家庭醫生和醫療人員納入名冊,政府需要思考如何管理,例如進入名冊的門檻、投訴機制等,確保名冊內的人員能提供高水平服務。

 

中西醫協作 望確立指引

中醫和西醫要協作,首先要認識對方。這方面值得向內地借鏡,他們的中西醫本科課程已有學習對方的內容,對兩者都有一定的了解,香港也可以從學校做起。

另外,要確立指引。現時中西醫對協作的實際操作並不清晰,起碼要有科學報告和根據,令中西醫得知不同療法,協助醫生判斷在甚麼階段轉介病人到中醫/西醫,以獲得更有效的治療,最理想便是確立指引,醫生可以按指引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