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產後奶量不足的問題
梁秋容 註冊中醫師
近年愈來愈多人認識到餵哺母乳的好處,相信很多準媽媽也期望生小寶寶後能餵哺母乳。可是,每位媽媽的體質各有不同,乳腺可產生的乳汁未必能夠完全滿足小寶寶的需求,而產後奶量不足正是很多新手媽媽最常遇見的問題,部分媽媽更會因為奶量不足,甚至產後缺乳前來求診。要知道問題的成因,我們可以先從母乳的生成開始探討。
一般婦女在分娩後,乳房便會開始自然分泌乳汁。中醫認為,母乳的生成與脾、胃及肝臟等有密切的關係。古時有醫家指出:「乳汁為氣血所化,而源出於胃,實水穀精華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我們日常進食後,首先會經過「胃」的受納而產生腐熟作用,其後由「脾」對水穀進行運輸和轉化,化生氣血輸佈全身,上至乳則生成乳汁。然而,若懷孕期間或生產過程中氣血耗傷過多,或平素脾胃不健,則會令氣血虛弱,從而減少乳汁的生成。此外,肝的疏泄作用,與氣血和乳汁的暢行程度有直接關係,如果產婦情緒波動,或者壓力過大,導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使肝氣鬱滯不通,引致乳腺閉塞、乳汁排放不暢,甚至出現缺乳的情況,亦即古書《儒門事親》所云:「或因啼、哭、悲、怒、鬱、結,氣溢閉塞,以致乳脈不行。」
臨床上,大多數婦女之所以餵哺母乳時感到不順利,實際與其「肝鬱氣滯」或「氣血虛弱」有關。她們部分因情志鬱悶不樂引致肝鬱氣滯、乳汁排放不暢,或伴有乳房脹硬、疼痛等情況;氣血虛弱者,則可見乳汁稀少,甚至乳汁全無,或伴有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等徵狀。因此,中醫師治療時必須對症下藥,辨證論治。坊間時有誤解,媽媽哺乳期間不能服用中藥。其實不少中藥均有促進乳汁生成或通乳的作用,且不會對初生嬰兒構成不良影響。如中醫傳統方劑「下乳湧泉散」是出自《清太醫院配方》,當中漏蘆、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藥均有通結下乳的作用。
除了中藥治療,新手媽媽在飲食方面應以易消化、易吸收為主,任何辛辣、生冷、油膩之品宜少食;木瓜、魚類、章魚、豬手等均為有助上奶的食物,不妨多吃。哺乳期間建議媽媽飲用足夠的水或湯,保持身體水分充足以生產足夠的母乳。另外,部分食物如乳鴿、韭菜、椰菜花、咖啡、菠蘿、淡豆豉、麥芽等有回乳作用,哺乳期間則少碰為妙。
此外,新手媽媽亦要注意餵哺母乳時的姿勢,應讓小寶寶準確地吸吮母乳,減少乳頭受傷的機會。現時,衛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均有護士指導母乳餵哺的正確姿勢,如有疑問,不妨向專人請教。至於在餵哺前按摩乳房四周,亦可使經絡氣血通暢,易於餵哺。如有乳腺閉塞、發炎等情況,應立即求醫處理。
其實餵哺母乳是母親的天職,如要實行並不困難,保持充分休息,吸取足夠的營養,時刻放鬆心情,不要過分在意奶量的多少,每次餵哺母乳時好好享受和小寶寶的親密時間。新手媽媽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持之以恆,很快便會熟能生巧,定能為小寶寶提供足夠且獨一無二的最佳天然食物。
圖片來源:PNG 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