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和雞眼的治療
吳昆英 Raymond Ng 執業義肢修復師暨執業矯形復健師
日常生活中,無論行走及站立的時候,足部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受壓過大的位置,足部皮膚會長出繭或雞眼,起保護作用。繭和雞眼都是指皮膚的局限性角質化,患處皮膚增厚、變硬,外觀呈黃白或黃褐色。兩者均為中央較厚、邊緣較薄。繭比雞眼稍扁平,邊界較不清晰且範圍較大,多數出現於前掌和後跟,亦常對稱發生(圖1)。一般足底的繭不會引起痛楚,但在繭較厚時會出現疼痛。相反,雞眼邊界清楚,範圍較小,多出現於腳趾之間,不一定對稱發生,中心有楔狀的角質倒嵌入皮膚(圖2)。若角質的尖端壓迫到神經末梢,雞眼會在受壓時引致疼痛。以下情況容易使足部異常受壓,並長出繭或雞眼:
足底脂肪層萎縮
足底長有厚厚的脂肪層,但隨著年齡增長,足底脂肪層逐漸變薄,部份老年人甚至出現足底脂肪層萎縮,失去了緩衝震盪及防止摩擦的作用,從而長出厚繭或雞眼。
穿著過高鞋跟、過小、過窄或面料過硬的鞋
雖然一定的鞋跟高度(1至3厘米)可預防出現後跟痛,但過高的鞋跟高度容易使壓力集中在前掌的位置。過小、過窄或面料過硬的鞋則會與足部皮膚產生摩擦,令局部皮膚形成高溫。為避免對足部造成損害,皮膚會產生水泡,甚至會令角質層增厚,形成厚繭或雞眼。
扁平足或高弓足
由於扁平足使足部壓力集中在足部內側,第一趾間關節外側或足趾底部容易產生厚繭。相反,高弓足使壓力集中在前掌和後跟,所以厚繭常集中在此部位。
骨骼或關節異常
骨骼或關節變形使足部受力異常,在骨骼突起的位置形成較大壓力,容易長出厚繭或雞眼(圖3)。
其實,繭和雞眼是為了保護足部受壓的地方而長出來的,若沒有出現疼痛便不需要特別處理。但針對引起疼痛的繭或雞眼,可先用熱水或中藥泡腳,使繭或雞眼軟化,再用已消毒的去繭專用剪刀或刀片去除。去除繭或雞眼後,應該針對它們的成因,採取適當措施避免該部份皮膚再過度受壓,使繭或雞眼復發的機會減低:
- 足底脂肪層萎縮患者可使用面料柔軟的鞋墊,並選擇鞋底較厚的鞋以減少對足部的直接壓力。
- 選擇合適的鞋,如鞋不宜過大或過小,鞋頭寬鬆,前掌位置容易曲折,面料柔軟,鞋跟高度在3厘米以下
- 扁平足或高弓足人士可選擇有足弓承托的鞋墊,以改善足部壓力分佈,如有需要,亦可諮詢專業人士訂造合適的鞋墊(圖4)。
- 骨骼或關節異常人士可選擇軟柔軟物料的鞋墊,以減少骨骼突起位置異常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