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置業, 其實人人也做得到!
汪敦敬 Lawrance Wong
年輕人要解決置業的問題,除了可以靠政府政策及「父幹」外,其實還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思維來實行。杯子裡裝著半杯水,你覺得是「已有半杯水」,還是「只得半杯水」,不同的想法其實都會影響你的人生。
作為一位市場人士,我的看法完全基於數據和事實。而市場所顯示的事實是,縱使近年要靠父母支持置業的人數劇增,但靠自己能力買樓上車的人仍是佔大多數。在我身邊有不少靠自己上車的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理應值得新一代年輕人去尊重和學習,然而他們卻被人譏笑為「樓奴」,這種錯誤的態度,大大扭曲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思維。
再看數字,以一個二人的年輕家庭計算,只要兩位成員都符合人均入息的中位數,並每月將三成收入作為儲蓄,那麼只需存約四年,便足夠購買一個價值三百五十萬的單位。相比我輩年輕的時候,這個數字甚至反映現時更容易置業,但仍有不少年輕人常嘆上車難,原因各異,如不想購買偏遠地方的樓盤,或覺得生活不值得為了置業而挨苦。或許現今的社會風氣轉變了,但買樓置業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我只可回應今時今日買樓比過去容易,只是買到的面積有多大而已,而現實是,愈遲買,面積愈小。
很多學者及長輩都會忠告年輕人,不要做樓的奴隸和不要將青春消耗在買樓上,因為他們都認為「樓價遲早跌」。樓價雖然會有滑落的一日,但關鍵問題在於,等到樓價下跌時,到時候的售價仍會比現時高。基於「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的機會成本法則,學者的建議其實等同於推年輕人去豪賭一場,沒有人知道最終結果。
大家必須要知道,樓市所面對最大的問題是環球量化貨幣的變數,如果大家將香港或世界各大城市的M3(貨幣供指標),和樓價走勢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各地樓價上升的幅度,其實和M3增長的幅度是相若的。由此可見,資金過多才是導致樓價上升的元凶,如果我們不認真面對這個問題,反而用狹義的階級矛盾去鬥爭,最後輸的只是下一代的年輕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