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處理睡眠問題
呂兆陞 註冊中醫師
在香港,睡眠問題十分普遍,每天都有不少受著各種睡眠問題困擾的病人來求診,包括睡眠不足、難以入睡、早醒、醒後身體仍然感到疲乏等;當中更有不少病人因為睡眠不足而引發其他疾病,例如精神緊張、高血壓、胃腸道不適等。
中醫理論如何辨證睡眠問題?
中醫強調人與大自然為一個整體,自然的晝夜交替,對人體的影響很明顯。在白天,人會比較清醒;到夜晚,人體陽氣逐漸減弱,慢慢開始進入睡眠狀態,這亦印證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規律。從陰陽理論來說,在夜間,人體的陽氣進入陰分潛藏,即是睡眠的狀態。故此,臨床上陽氣亢盛的人往往難以入寐,陰血不足的人則容易驚醒,或是沉睡的時間較短。
安眠藥以外有別的選擇嗎?
近年,安眠藥的應用十分普及。安眠藥的種類繁多,當中常被西醫採用的大多有一定的成癮性。若短暫服用的話,問題不一定會出現。可是,如病人需要長期服用安眠藥以幫助入睡的話,就會容易造成依賴,再也難以停止服藥。臨床上,中醫認為為服用安眠藥成癮的患者治療失眠問題,大多需要花上更長的時間。因此,建議病人應該盡量避免服用安眠藥,以免造成不良效果。其實,中藥治療失眠具有悠久的歷史,而最早治療失眠的專方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半夏秫米湯」。中醫透過中藥治療失眠問題時,首先會辨識失眠的原因,繼而對症下藥,這才能獲得理想的療效。然而,中醫認為造成睡眠問題與胃腸道健康有莫大的關係。《黃帝內經》曾提出「胃不和則卧不安」的說法,強調胃腸道毛病會引致睡眠質素下降。隨著醫學不斷發展,愈來愈多理論相繼被提出,實熱證如肝熱擾心、痰熱擾心引致的失眠,會伴隨心煩多夢、急躁易怒、口苦目眩、大便秘結等徵狀。虛證如心脾兩虛證,則伴隨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徵狀。心腎不交的失眠,則會出現五心煩熱、腰膝痠軟等徵狀。因此,要真正治療睡眠問題,實在有必要先認清問題的根源。
預防失眠的方法:
- 保持睡房安靜幽暗,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 避免在床上工作,若難以入睡可以下床做些輕量運動
- 須按照個人體質食用助眠的食物,如蜂蜜、大棗、桂圓、牛奶等
- 睡前1小時以熱水泡腳,水浸至膝蓋之下,浸泡時間約15分鐘
- 若患有睡眠問題,應堅持治療,從根本改善體質,根治失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