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照顧者顧己既顧人-沈君豪醫生


成功照顧者顧己既顧人

新聞上不時見到倫常慘案,如早前一名母親勒斃21歲智障兒子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照顧者面對的壓力問題。照顧者在看顧病患或對象時,往往因多種因素,忽略了個人情緒需要,令情緒日益抑壓,終釀成慘劇。

照顧者,顧名思義是一位身體健康的人士,在有能力照顧自己之餘,還有能力去照顧他人的日常起居、飲食,甚至是情緒需要。照顧對象一般為家庭成員、長者、長期病患者,或不能自理的人士。

照顧者面對那種壓力?

照顧者因肩負著照顧別人的重擔,故過程中,面對著身體、財政及情緒等3方面的壓力。

以財政來說,因照顧者需付出大量金錢去照顧對象,且沒有人能分擔,因而易出現財政壓力。同時,照護或涉及厭倦性工作,例如清理大小二便,加上需於夜間看守患者,犧牲了私人及休息時間,對生活造成影響,最終只會加重照顧者的身心負荷,導致精神緊張,容易焦慮、脾氣暴躁,甚至向家人或患者發洩怨憤,影響雙方關係。

另方面,不少照顧者亦會擔心個人身體老化,會無法應付日後照護工作,因而認為自己需對患者的病況負責,繼而產生自責情緒及罪疚感。

再強的人也有倒下的一日,照顧者一旦過度投入角色,便會忽視自身需要,令精神及身體承受無形壓力。如照顧者未能適當地處理壓力,甚至「耗盡」精神狀態,便會在身體、情緒及人際關係方面出現警號。正如橡筋拉得太緊,也會有斷掉的一天。

 

照顧者應如何求助?

因此,照顧者在照護別人的同時,也要正視個人需要,避免壓力「爆煲」,達至無法收拾的地步。首先,照顧者要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例如飲食均衡、有充足定時的休息。只有強健的身體,才可更妥善應對壓力。另外,學習護理及瞭解病情有助照顧者應付各種情況,也可以鼓勵患者做一些能力範圍做得到的事,訓練自我照顧能力,減輕雙方壓力。

有需要時,照顧者應與家人商討分擔照顧工作,免得獨自承受所有壓力。更重要的,是要給予自己私人空間,保持社交生活。當與患者出理摩擦時,應避免衝突,先冷靜下來或離開現場。事後再以客觀態度,分析事件,嘗試找出生氣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沈君豪 醫生

  • 內外全科醫生及精神科專科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委任之 精神科培訓師和心理治療培訓師
  • 港大和中大醫學院之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 美國認知治療學會認可之認知行為治療師
  •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香港兒童紓緩基金會」等之顧問
  • 香港電台嘉賓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