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理解「清宿便」?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清宿便」,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指把積存在體內的糞便排出清走。但在我們的身體裡,是否真的有這麼多糞便長期「滯留」在內呢? 從目前的醫學角度來看,其實並沒有「宿便」之類的名詞。生理學上,正常的新陳代謝下,通過恆常的進食和飲水,加上大腸的自然蠕動,基本上食物就會隨進食的先後次序而排出,不會出現某些糞便長期留在腸道的情況。而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宿便」,更通常的病因是因為便秘,導致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更長而已。
甚麼是便秘?
事實上,排便習慣往往因人而異,排便次數由每日超過一次或隔兩天才一次都可以是正常的。但如果發現大便太硬,排便困難,或是久久未有大便,便有可能是有便秘的問題。要判斷自己的症狀是否屬於便秘,可跟據以下的3大原則:
•每周排便少於3次
•排便不淨感
•排便費力,便質乾結
在古時,便秘又有「大便難」、「脾約」等相關名稱。中醫認為,食物進入我們的胃腑,經脾胃運化,化為氣血精華後,剩餘的糟粕,由大腸傳導排出體外,而成大便。若腸胃功能正常,則大便暢通;若腸胃因不同原因受病,則導致不同性質的便秘。主要的病因有四方面,包括:
•飲食不節、過食煎炸、辛辣或生冷, 飲酒太多
•情志失調,思慮過度,久坐少動
•年老體虛,產後或大病初癒
•正氣不足,感受外邪
根據體質和症狀,能分為虛秘和實秘,同時又可出現虛實夾雜,治療上要視乎個別患者的病情而調整。
日常調理3大要點
•注意日常飲食 平日補充水分,多喝清水、清湯、果汁。 多進食含纖維的食物及蔬果,如:燕麥糠 、 奇亞籽、奇異果、火龍果等。黑芝麻和核 桃亦含有豐富油份,有潤腸通便的效用。 減少進食煎炸、辛辣、或生冷的食物,避 免飲酒。
•定時大便的習慣 作息定時,平日保持心情輕鬆愉快。培養 定時大便的習慣,並以早上為佳。如廁時 專心一致,不要在進行其它活動。
•多做運動,鍛鍊身體 日常運動,尤其是適量腰腹肌肉鍛鍊。年 長者可多做摩腹運動,以雙手在腹部作順 時針來回打圈按摩,以促進腸道蠕動。也可多作穴位按摩,如:按揉足三里、支溝 及天樞等穴位。
若發現自己出現便秘的症狀,不用過度擔心,可先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入手,觀察症狀有否改善。但是當發現便秘的症狀持續3周以上,或排便時感到痛楚,甚至有大便出血的狀況,便應盡早求醫,查明病因。
周庭譽 註冊中醫師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學士
正修讀中醫學深造文憑 (疼痛學)
有志於骨傷推拿及運動醫學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