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減體重大於二十 骨質疏鬆風險超六成

年齡減體重大於二十 骨質疏鬆風險超六成


 

為何長者特別容易患上骨質疏鬆?

根據國際定義,骨質疏鬆是骨質密度及質量下降的病症,隨着骨質流失,骨骼漸漸變得脆弱並增加骨折風險。30歲前,造骨細胞較活躍,所以骨質處於正增長的狀態,在18至25歲時骨質處於巔峰狀態。1到30歲後,造骨細胞的活躍程度會漸漸下降,當造骨細胞活躍程度下降至比破骨細胞低的時候,骨質便會出現負增長而慢慢流失。年紀愈大,骨質流失情況可能愈嚴重。尤其對於更年期後的女性,因賀爾蒙轉變令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因此骨質疏鬆更普遍出現在女性長者身上。

患上骨質疏鬆會有什麽後果?

骨質疏鬆的病人會增加發生脆性骨折的風險。全球50歲以上的人口中約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因骨質疏鬆而引致骨折。2最常發生骨折的部位包括手腕、腰椎、髖部等,當中髖部骨折特別容易帶來嚴重創傷。部分病人可能因此在日常活動中需要別人的協助或特別的照顧,例如長期入住護老院。所有髖關節骨折病人至少有數個月需要助行器,接近一半的病人可能從此需依靠手杖或助行器去輔助步行。3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髖關節骨折病人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比普通人高出10倍。4

骨質疏鬆有哪些高風險因素呢?

 

普遍的風險因素包括女性、早收經、自己或家族成員曾經脆性骨折或有骨質疏鬆或者長期有靜態生活習慣等等。5年紀大、體重輕皆是骨質疏鬆的高危因素,而且能用作快速估算骨質疏鬆風險。根據研究指出,亞洲女性依照年齡(歲數)減體重(公斤)若數值相差高於20,其骨質疏鬆風險高達六成,屬於高危人士。6市民可以進行簡單換算,若發現自己屬於高危,應向醫生查詢安排詳細檢測。

 

 

骨質疏鬆有什麽方法可以詳細檢測?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骨質密度?

要診斷骨質疏鬆,醫生會透過DEXA來準確評估骨質密度。若T值低於或等於負2.5,即確診骨質疏鬆,骨折風險為「高」。有些患者受低能量撞擊,例如平地跌倒,而導致脆性骨折,臨床上也可判斷為骨質疏鬆。醫生可能會為這些患者安排藥物治療,藥物有分為口服、針劑等不同種類,各有不同功效,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安排合適的藥物。此外,醫生還可能會一併安排鈣片和維他命D補充劑,並建議患者平日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對改善骨質密度也有一定幫助。

剛才提到的骨質疏鬆藥物有哪些種類?使用上有甚麼要注意?

主要可分為抗蝕骨與增加造骨兩種作用的藥物。當中抗蝕骨類藥物比較常用,有些口服藥物需要每天服用,亦有些針劑藥物每六個月以針劑形式注射一次,比較方便。 根據本地或國際骨質疏鬆治療指引的建議,曾經嚴重骨折、骨質密度非常低(T值負3.0以下) 或有高骨折風險的病人,應先採取造骨類藥物治療,及早提高骨質密度,再用抗蝕骨類藥物做後續治療維持骨質密度,希望避免病人短時間內因低能量創傷而骨折。7,8

 

 

要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應該從日常生活哪些細節做起?

強健骨骼,便應採取健康生活模式。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他命D十分重要;適量的陽光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以幫助吸收鈣質。恆常運動尤其是負重運動不可或缺。負重運動是指要骨骼負重的運動,例如:太極、緩步跑、急步行、跳舞、網球、羽毛球等。應維持適中體重,避免吸煙飲酒,同時避免飲用過多含咖啡因的飲品,例如咖啡及濃茶。

 

資料由陳禮樂醫生提供及安進香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