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析癌症謬誤 把握治療黃金期

破析癌症謬誤 把握治療黃金期


眾多癌症患者確診後都會特別注意日常起居飲食,亦有不少患者誤信有關食物及治療的坊間傳言,錯失治療黃金期。然而,治療時間對患者十分關鍵,愈早接受正統醫學治療,愈能提升治癒率。有見及此,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編寫了《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能夠幫助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

謬誤1 進食鹼性食物和飲用鹼性水可以改變體內的酸鹼度,達至防癌和治癌嗎?

其實人體血液的酸鹼值介乎7.35 至7.45 之間,屬弱鹼性。當體內的酸鹼平衡出現改變時,腎臟及呼吸系統便會進行調整,讓身體回復酸鹼平衡的正常狀態。血液酸鹼值若超出正常指標,代表身體調節功能出了問題。可是人體不會因為進食酸性食物而令血液改變成酸性,更沒有證據顯示鹼性物質有防癌及治癌效果。

謬誤2 牛肉太毒,雞肉有激素,癌症患者應避免進食?

癌症患者極需攝取足夠蛋白質,以支持過渡療程和幫助身體細胞修復。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的分量為1.2-1.5克/每公斤體重,比一般成年人多。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也含有豐富蛋白質,肉類是其中一種。建議多吃優質肉類,包括牛肉和雞肉。現時入口的雞隻必須經過嚴格檢疫,確定激素和抗生素含量合格才准許入口,故無需過分憂慮。如要避免吸收過多動物脂肪,可先去皮和避免吃翼尖及腳。

謬誤3 營養豐富的食物為癌細胞進補,助其生長?

癌症治療能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亦會傷害正常細胞。人體有自我修復機制,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更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以幫助細胞修復;若癌症患者能保持體重,其根治疾病或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會顯著提高。醫學研究指若患者營養不良,會使正常細胞無法對抗癌細胞和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加重病情。建議患者多進食有營養的食物,例如肉類、海鮮、奶製品、黃豆製品及果仁等。

謬誤4 接受放射治療後,會將輻射帶回家,影響家人健康?

絕大部分的放射治療屬「體外」形式,一旦離開放射治療機器範圍,患者體內便不存在輻射。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體內放射」的治療,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口服放射碘131治療,或將放射源植入體內,會令患者的身體帶有微量輻射,但此等微量的輻射對家人的影響有限,無需過分憂慮。

謬誤5 化療期間不可外出,要在家中「閉關」?

化療療程通常以三星期為一週期,白血球數量一般在第7至第14天開始下降,增加患者受感染機會。醫生建議患者應避免到人煙稠密或烏煙瘴氣的地方,多到空氣清新的公園或戶外地方散步,舒展身心。同時以少食多餐方式,盡量攝取營養,以提升身體抵抗力,維持生活質素。

預防白血球過低 攝取營養尤為重要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女士指出:「高達八成晚期癌症患者會有營養不良問題,甚至有兩成癌症病人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死於患症本身。癌症可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異常及營養攝取不足,令病人營養嚴重不良而形成惡病質 (Cachexia) : 肌肉耗損、脂肪流失、體重減輕、免疫力下降、厭食、疲倦等。」她建議癌症患者治療前,攝取足夠的營養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增加身體儲備,為治療做好準備。

家常菜單推介:

  • 蛋花肉碎粥
  • 雞蛋牛油果三文治
  • 冬菇馬蹄蒸肉餅
  • 彩椒腰果炒雞柳
  • 番茄薯仔三文魚湯
  • 合桃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