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肝有法

中醫治肝有法

呂兆陞 註冊中醫師


曾被稱為中國「國病」的乙型肝炎,在亞洲人群中較為容易傳染,自從乙型肝炎於六十年代被發現後,一直是個十分困擾中國人健康的疾病。雖然現今疫苗已被廣泛應用,但在中國,乙肝帶菌者約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即大約有一億個乙肝帶菌者;在香港,乙肝帶菌者的比例也佔全港人口的百分之八。

不難想像,在乙肝病毒被發現之前,中國人已長時間受這個疾病的煎熬。古時因科技發展有限,醫者在未發現疾病的致病原前,只可以透過眾多患者出現的病徵作歸納,從而得出疾病的機理和治病方法。故此,古時許多中醫對「黃疸」、「脅痛」、「積聚」、「臌脹」等疾病的認知和治療所得出的結論,對現今治療肝臟疾病也起了很大的輔助作用。

急性肝炎者會出現面目黃、小便黃染、疲乏、發熱、胃納大減、腸胃不適等徵狀。在中醫治療上,必須根據病人的臨床徵狀、舌脈表現等,從而辨證治療。在華南地區,患者最常見的病徵是濕熱疫毒、熏蒸肝膽,且脾虛但未能化濕;為對症下藥,中醫常用「清熱、利濕、退黃」的治法,效果良好。當出現慢性肝炎或乙肝帶菌的情況,病人一般未能自覺徵狀,常見正氣虛損,脾胃虛弱的亞健康狀態,中醫可以透過益氣以健脾化濕,改善病者的抗病能力。

近年,中藥藥理研究盛行,肝病為中國大陸常見之疾病,自然成為重點研究的對象,多年來被發現具有抗病毒的中藥包括大黃、黃連、黃芩、茵陳、青蒿、蚤休等數十種。現代醫學認為在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當中,免疫系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免疫功能可幫助抑制病毒,另一方面免疫反應卻可使肝臟細胞受損。中醫治療透過辨證施治,在合適的疾病階段運用補益中藥,可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有研究顯示,黃蓍、北沙參、人參、當歸等中藥亦具有類似功效。當疾病發展至後期可能會出現肝硬化的情況,另有研究指出,牡蠣、丹參、鱉甲等中藥則具有抗纖維化的功效。臨床發現,肝硬化愈早接受治療,療效愈佳。

中醫對肝病治療累積了多年經驗,而大量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效用。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許多藥效成分的降解也需要靠肝臟發揮作用。可是,「是藥三分毒」,正確使用中藥和堅持辨證論治,均是治療肝病和預防肝臟受損的不二之法。普羅大眾如需使用中藥,必須經由註冊中醫處方,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呂兆陞 註冊中醫師

擁有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全日制)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理學碩士學位,同時亦擔任星匯網網上電台中醫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