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極都唔好 物理治療的迷思
為何四出求醫但痛楚依舊
成為執業物理治療師超過15年,每當有病人回來,表示治療後依舊痛楚時,我都會問是否自己學藝未精?自己醫術固然有進步空間,但根據多年的經驗和研習,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
結構性問題帶來的痛楚
人體非常奧妙,會自我修復。如切傷皮膚,會流血會痛,但受傷位置會慢慢自然癒合。然而,有些情況卻無法逆轉或修復,例如常見的運動創傷 — 前十字韌帶撕裂,身體是無法自動駁回的,這便是結構性問題。曾有一位朋友,膝關節痛了大半年才求醫,檢查後發現關節已經明顯變形,向内曲而且不能完全伸直。這種是結構上軟組織已嚴重受損,影響到骨頭。就如牆壁日久失修,鋼筋外露,石屎都脫落,難度油灰水可以解決?所以發現身體不妥,應及早求醫。
分析當下治療
治標?治本?
患有痛症的朋友,常說接受治療如推拿、按摩、針灸或電療都舒服,但好快又痛過!這些只需患者坐着或躺下接受的被動治療,大多方法是令肌肉放鬆或刺激腦部放出化學物質,令痛楚暫時消除,是治標。但找出引發痛楚的原因,給予適當的治療才是治本。例如有些腰痛的朋友,因胸椎僵硬欠缺活動能力,日常生活中身體受力點不平均,集中在腰椎,引致那部份的組織經常受壓發炎。所以痛楚雖然是腰部,元兇卻是胸椎,治本的治療應是處理胸椎。
避免頻密更換治療方法 找到了元兇,可這才是治療的起點!曾有位患有頸痛腰痛的女士,令我印象深刻。女士個性屬急速型,做任何治療三堂後,如痛楚持續就另覓高明,但要三次治療就完全根治多年的痛症,可能需要華佗再世。痛楚難受,當然理解,但不停更換治療方法,只會浪費時間,令自己更著急。而我一般會以三至四堂為基礎,目標是情況要有改善,例如痛楚減輕,或可步行更長時間,痛楚才出現。這些都是好指標,代表治療方向正確。
積極參與和運動 改變生活習慣 大部份患者都喜歡被動治療,因為不麻煩也不辛苦。但身體不會騙人,總是有付出才有好收成,試問那一種被動治療可令人變成李小龍般滿身肌肉?練力、強化身體,終不能假手於人,所以我向來鼓勵病人要做家居運動!香港人生活繁忙,一星期能到診所作兩次治療已經十分難得,但如果患者在家中也做針對性的運動,即一星期七天也有治療,復康的效果一定更顯著! 另外,身體以痛楚作為投訴,一定有理由。曾有位年輕男士患上拇指腱鞘炎,即媽媽手。後來發現男士因經常抱剛出生的姪仔,而且熱愛打機,用手提電話可玩上兩、三小時以上,姿勢不良,跟腱長時間被拉扯,當然會發炎和痛。這些生活習慣不改善,治療當然無效!
痛楚難處理,而且可受多個因素影響,如果你的痛症 「醫極都唔好」,或許可從以上各點入手,嘗試找出原因。
吳偉倫
註冊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