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逆(疫)市 轉危為機?
防疫是香港現時一大議題, 各大小企業正面對著很多問題及挑戰, 我們應如何看待「防疫」這議題?
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陳志輝教授為我們講解一下 陳教授語重深長地為我們解釋,面對問題,我們必需先有危機意識,在問題未出現時已經常留意身邊各事物發展及動向,未雨綢繆,若然在問題發生後才應對時機就已經晚了,特別是面對疫症爆發等有嚴重後果的問題。 在「防疫」上,我們可以在從公民教育開始,從小開始培養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的意識,但沒有人能預知未來,既然問題發生了,我們又可以如何「應對」,迎難而上?
第一步: 了解市場形勢,需求只是轉移了而非消失了
這幾個月來,街道上人流明顯減少,消費意欲看似有明顯下降,但這不代表需求消失了,而是需求轉移了。陳教授提及,為防止人傳人的感染或傳播,普羅大眾都盡量減少見面和社交活動,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選擇盡量減少外出,網購、速遞外及外賣的需求卻大量增加,只要我們能捉緊當中的轉變和商機,新的機會就會出現。
第二步: 企業要有「預見能力」, 以主動方式應對問題
陳教授指出,現時很多企業會採用放假或裁員的形式去應對現時的逆境,十分被動,而且治標不治本。 要轉危為機,企業需要有「預見能力」,準確預測市場的變化及其帶來轉變,並用「主動方式應對」的方泠去適當地改變或改善自己的經營模式,去迎合甚至創造市場需要。例如在大家都避免見面時,企業可以發展e-commerce、e-business,以網絡作媒介,食肆則可以發展外送服務,大家走多一步以保持及提升競爭力,機會就會出現。
第三步: 企業要有「應變能力 」,切勿守株待兔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是一種難以名狀、盲目衝動、毫無緣由的恐懼,可以使人們轉退為進所需的努力全都喪失效力。 陳教授指出企業的成功關鍵是「處驚不變、處變不驚」,在問題來臨時不要自亂陣腳、驚慌失措;面對問題作出應對時不要害怕改變、默守成規。 企業要保持「應變能力」是需要有創造力及良好預見能力的人材,在這逆境時,我們更不應以節流為本,盲目地把員工過份減省,否則,除了浪費了已投入的培訓資源外,在市道好轉時,公司未必能趕及培訓新一批員工以迎接重新增加的生意。這時,大家往往會痛心到了競爭對手去的昔日人材。
應對時應警惕
陳教授提醒大家「應變」並非指麻木跟隨風向,例如: 盲目投入當時炙手可熱的產業,例如有關口罩及消毒用品的產業,因為該產業並非一直存在著像現時的大需求,在疫症過後,各機構及市民過多的存貨有機會使市場出現滯銷的情況。 相反,我們應掌握目標客戶的需求及其變化,以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為本。 Home Office,Office vs Home ? 現時很多公司都採用 Home Office 制度,但陳教授指出很多企業及員工會誤把Home Office 當Home而忽略Office,經常被Home的條件限制工作,如不能與同事及客戶會面,家居環境等等。 要把Office融入Home,首先,硬件及工具要有對應的提升,各企業及員工應投放適當資源提升自己的設備,如透過網路通訊工具設立視像會議、提升公司的IT設備去配合Home Office等等。其次,心態上要正面Home Office只是工作場地的改變而非「半放假」,Home Office依然可以很有生產力。
陳志輝教授,SBS,JP
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 兼任中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亦是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院長
1999至2005年連續六年出任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主席
2004至2010年間任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
2005至2012年間擔任選舉管理委員會委員
東華學院校務委員會委員
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
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
社會企業諮詢委員會委員
能源諮詢委員會成員
優質旅遊服務協會擔任顧問
陳教授對教學充滿熱誠,曾獲2001年及2009年校長模範教學獎為表揚陳教授對公共事務和社會服務的貢獻,香港特區政府於2005年委任他為太平紳士,並於2007年授予銀紫荊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