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 吞嚥困難
中國有句俗語: 「民以食為天」, 可見我們對飲食的重視。正所謂「食得是福」, 能夠將美食吃下, 實在能飽嘗口腹之樂。可是長者往往在吞食的過程中遇到問題, 未能安全而有效將食物輸送到腸胃, 經消化系統取得足夠的均衡飲食, 以至營養不良, 體重下降。甚至哽咽、或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
先進國家的統計數字顯示約2 2 % 的5 0 歲以上人士有較高吞嚥障礙的風險。香港5 0 歲以上人士達三百萬人, 推算當中6 6 萬人會有較高吞嚥障礙的風險。外國的研究數據指出, 幾乎1 0 0 % 晚期認知障礙症患者、8 4 % 柏金遜症患者、4 5 % 頭頸癌患者及4 0 % 中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
正常的進食過程
若吞嚥功能正常,長者一般20分鐘內可完成進食多過一半或以上的正餐。
1.口腔期
食物在口腔內與唾液混和,經牙齒咀嚼後,由舌頭弄成一團,從口腔前面移往後面。
需時:因環境、食物硬度及質量,因人而異。
2.咽喉期
為身體的自然反應,分為三個步驟︰
(1)軟顎(俗稱吊鐘)向後移,封住鼻腔,使食物不會進入鼻腔;
(2)聲帶向上移,封住氣管,使食物不會進入氣管;
(3)進入食道。需時︰一秒內
3.食道期
食物由上食道慢慢推往下食道, 然後到達胃部。
需時: 8 - 2 0 秒
常見吞嚥問題的原因
.進食時坐姿不正確,躺著進食容易導至哽咽
.食物太硬、份量太大、太滑或有黏性,亦較難吞嚥
.口腔健康問题,如牙週病、假牙鬆脫以致咀嚼困難
.進食時分心,精神不集中
.餵食進行太過急速
.身體機能構造或心理原因
.咽喉或食道阻塞
家人或護老者應留意的症狀
.進食後咳嗽
.不能說話或出現明顯呼吸困難
.須吞嚥數次才落格
.半夜常因咳嗽而醒過來
.食物殘留在口腔內,令口腔發出異味
.因口部肌肉控制減弱而引致流口水
.進食時食物好像「落錯格」卡在食道
.面部或頸部轉藍,嚴重者會失去知覺
.體重下降及脫水
健康進食錦囊
.避免在精神混亂時進食,例如剛睡醒時
.減少進食時的環境滋擾,令精神集中
.選擇合適長者容易吞嚥的食物 ,例如糊狀質地食物、黏濃或半黏濃的流質食物
.採用適合的餐具進食或餵飼,例如細飲管、較小型的匙、粗柄匙、筷子輔助器等
.進食時維持坐姿正確,不宜躺着進食,進食時切忌將頭仰後
.強化口部肌肉運動有助提高咀嚼能力,可向醫生或言語治療師尋求協助,訓練強化口肌能力,包括控制上下顎、唇部、舌頭及面頰活動的肌肉
.請教營養師,選取高能量及營養食物以攝取足夠養分
.若長者感覺疲倦或鬧情緒,應待其休息或冷靜下來後才繼續餵食,適時暫停。
對於認知障礙症的老年患者進行餵飼的矛盾
晚期認知障礙症的患者經常會出現進食及餵飼的問題。若非患者預設醫療指示, 聲明拒絕接受經人工腸道餵飼,當失去吞嚥能力時, 我們常見醫護人員或家人為患者選擇接受管飼 ( 俗稱插胃喉) 。其實管飼餵食存在許多隱憂,甚至會引起併發症。迄今已有醫學證明, 管飼餵食並非會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也不會給予更多營養或防止吸入性肺炎。對於晚期認知障礙症的老年患者, 「人手小心餵食」是替代管飼的另一可取方法。現時醫院管理局己為「人手小心餵食」制定了明確的指引和道德準則。政府和醫院管理局政策上的支持、公眾教育、推廣預設臨終照顧計劃和預設醫療指示, 醫生、護士、其他醫護人員及護老者在醫院、安老院及在家中的培訓, 對於減少管飼的依賴尤為關鍵。
人手小心餵食
陳漢威醫生
太平紳士
香港大學名譽臨床醫學教授
老人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