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母病逝 立志行醫走過 「戰火大地」


歐耀佳醫生被譽為港產「戰地醫生」,海地地震、菲律賓風災、加沙戰亂,跨越半個地球的重災區救援團隊中總會找到他的蹤影。一直以來,正能量爆燈的歐醫生有甚麼推動力讓他一直守護著充滿負能量的社區?他當初為何要加入無國界醫生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做戰地醫生?就讓小編一探究竟……

母病重揭醫院「潛規則」 決行醫助同路人

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會被問及長大後想做什麼工作,歐醫生讀小學四年班時,隨口說了句:「如果有機會做醫生就好啦!」接著讀五年班時,母親不幸患上腎病並需經常出入醫院,除了要支付高額醫療費用外,還要附加多項「家屬陪護費用」,令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負擔更加沉重。眼看著母親被病魔折磨而日漸消瘦, 加上「陪護費」這巧立明目的費用,令歐醫生倍感不忿:「當時我非常生氣,立志長大後一定要做醫生,絕對不能讓我的病人及家屬好像我們一樣飽受痛苦煎熬。」想不到當初隨口的一句,再加上經歷母親的離世,促使歐醫生更堅定走行醫之路。

歐醫生憶述當年母親被病魔折磨的情境,不禁眼泛淚光

戰地救援重拾信心

90年代末,先進的醫療儀器湧現,當時作為經驗較豐富的外科醫生,歐醫生憶述:「我建議實習生應憑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去做手術,而非完全依賴儀器完成,但初出茅廬的實習生反駁時代進步了,要追求高科技儀器的使用技巧。」這令歐醫生一度質疑自己是否過度自信。 一次偶然機會讓歐醫生到非洲戰地醫院工作,他表示:「在落後地區參與救援工作,無論在醫療設備、資源,或是醫生都非常短缺,我們唯有靠自己雙手、自身的醫療知識及技術去解決問題。」這時候歐醫生才領悟到「全人治療、全人護理」的道理,令他自信心瞬間增強百倍。

救災見真章 接生駁骨十項全能

從醫30載,歐醫生經歷了16次重大戰地救援任務,並提及:「每一次救援都會遇到不同的傷患者,戰地上最多的是斷手 斷腳、槍傷,還試過就地幫孕婦接生,但我是外科醫生,對接生事宜不認識。所以我在第一次正式參與無國界醫生前,自費去了一趟非洲戰地醫院,了解將會遇到的情況,回港後我特意跟一名婦產科醫生學習,令我的醫療知識及技術更全 面,以應付所有突如其來的事故。」然而當地有限的資源令救援難度大大增加,歐醫生一直強調個人專業醫療知識和技術在這個危急關頭顯得尤其重要。

行 醫 多 年 , 去 到 非 洲 先 覺 得 自 己 最 有 用 , 手 術 室 雖 然 簡 陋 、 藥 物 缺 乏 , 但 能 夠 用 雙 手 醫 人 , 滿 足 感 好 大 。

戰地危險四伏 出發前交代「身後事」

2014年加沙衝突、空襲、爆炸等時常發生,歐醫生身處於救援中心總部,突然聽到當地1棟14層大樓因空襲瞬間被夷為廢墟。歐醫生激動地自述:「老實說當時非常害怕,我去加沙前已清楚知道當地存在的危險性,但我堅信自己可以承擔這些風險。」臨出發前更向兒子交代「身後事」。即使危險四伏,歐醫生依然堅持以救援工作為首要,正因為這份熱忱,得到家人的諒解和支持,為他執行救援任務時無後顧之憂。

兩個只能活一個 人生痛苦的抉擇

在歐醫生講述每一次戰地救援時,小編猶如置身其中,他對醫護工作的無私奉獻及熱忱度實屬令人佩服。歐醫生認為:「Give the BEST to the MOST!當救援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應當放棄拯救生存機會不大的傷者。」2006年利比里亞遇到兩位同被燒傷的二十多歲傷者,其中一位燒傷面積超過70%,死亡率高達90%,加上在缺乏無菌環境的情況下做手術,傷者很大機會在搶救7天後受到細菌感染, 並痛苦地死去。而另一位傷者燒傷面積只有40%,歐醫生與其他醫護人員商量後決定放棄搶救生存機會不大的傷者,面對這情況醫生也深感無奈,同時亦希望存活下來的傷者能帶著醫生對生命的希冀, 繼續努力生活下去。

參加無國界醫生基本要求

  • 必須擁有兩年或以上的專業醫護工作經驗
  • 除與外科相關的專業會被派執行較短期的救援工作外,其他所有專業的救援任務為期最少12個月。若申請人有志長期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將會獲優先考慮
  • 要擁有良好的團隊精神,以及願意與不同國籍和文化人士交流
  • 擁有在發展中國家的工作經驗為佳
  • 能應付巨大的壓力和難以預計的情況,以及能夠適應當地文化、生活環境、安全守則和團隊的互動
  • 前線的工作情況瞬息萬變,彈性思想及處理方法非常重要
  • 必須操流利英語,能操流利法語者將有更多機會獲分派工作

詳情請瀏覽:www.msf.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