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益生菌能防止患腸癌嗎?


 

過去10多年,在香港,腸癌一直是頭號癌症。每年有2000多名市民因癌症而離世。整體上患有腸癌後,能在五年存话的機會只有65% 。所以很多人都 “聞腸色變”。 過去幾年,香港政府大力推行大腸癌篩選計劃。50歲以上的人士,便可以免費進行大便潛血檢查。如果大便潛血是陽性,政府亦為市民提供免費大腸鏡檢查。 但是問題就來了,大便潛血是有一定的假陰性 (false negative)機會。這代表即使大便潛血结果程陰性的病人,仍然可能是已患上腸癌!筆者亦曾經遇上不止一次有病人曾經進行大便潪血測試,結果是陰性 ;但滿心喜悅的一年後,發覺大便習慣極之異常,進行大腸鏡檢查後,證實竟是第三期腸癌。

大腸內窺鏡 (Colonoscopy),始終是現今西方醫學,最可靠,最全面的大腸檢查。整個過程大約30分鐘,如果在監察麻醉下進行,完全不會感受到痛楚或不適。在過程中,亦能夠切除大腸瘜肉。現今,相信很多市民都知道,大腸癌是由良性的瘜肉轉變過來的。只要切除瘜肉,就能預防大腸癌。但是,仍有不少市民,對大腸鏡仍然存有一定的疑慮。其中最擔心的,就是在進行大腸鏡前的一天,要喝大量味道欠佳的放瀉藥水。大腸鏡始終是入侵性檢查,始終存有很微(< 0.1%) 的腸道破裂風險。

各地的大學,在過去20年,分別進行了很多研究,希望能用簡單又準確的檢查,來判斷病者是否有腸瘜肉或腸癌。早於20年前,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亦曾推出利用檢查肛門的黏液,來分析是否有不正常的癌細胞DNA,讓患者知道,是否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但這計劃,最终亦沒有被國際醫學廣泛採用或認可。去年有本地大學, 推出了一些測試,嘗試分析患者有否帶有4個香港常見的腸癌患者的 DNA。但這類測試,始終沒有解決假陰性的問題。另外,如果檢測結果是陽性的話,最後都是還原基本步……需要進行腸鏡檢查 !

近年,越來越多市民,主動提出大腸鏡檢查,作為他們身體檢查的一部份。不少病人亦從中切除了已經開始有變異的瘜肉。大腸瘜肉,開始時只是一至兩毫米,屬於增生性瘜肉 (Hyperplastic polyp)。但是,基於某些複雜的原因,一段時間後,這些良性的瘜肉,開始轉化為帶有變異細胞的腺體瘤。腺體瘤由早期病變,日漸轉化,最後變成腸癌!

所以很多病人,在進行大腸鏡之後,都會問 :什麼時候要覆照大腸鏡,將來還會再生新的瘜肉嗎?

事實上,在西方醫學,至今還沒有對防止大腸瘜肉生長,有任何定論。一直以來,很多科研,都認為大腸癌及大腸息肉,跟細菌有很密切的關係。早於十多年前已經有日本的醫學文獻記載,如果患上敗血病的病者,在血液培植出 牛鏈球菌 (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病者康復後,再進行大腸鏡檢查,多數發現有腸癌。在近幾年,對腸腺體瘤黏膜表面附有的細菌分析,及對己確診的腸癌患者腸道細菌的種類分佈研究,亦支持腸癌和細菌有關的理論。

這一刻,可以肯定的,就是大腸癌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種類,和健康人士是截然不同的。當中有12個細菌族,就和大腸癌及腺體瘤有著不能分割的關係。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更被認為是極重要的 “原兇”。其餘,被列入“不受歡迎”的細菌族類,分别是 呲咯單胞菌屬 (Porphyromonas),脆弱類桿菌 (Bacteroides Fragilis),大腸幹茵(E. Coli),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梭茵屬Clostridium,拉赫諾克洛特里姆菌 (Lachnoclostridium) 及剛才提及的牛鏈球菌(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另外,引致胃癌的幽門螺旋菌 (Helicobacter Pylori) 也榜上有名。

 

下期再續!


張浩然 外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