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哲學觀根於陰陽五行,是以萬物取象類比,加之反覆試驗而找出疾病的規律。中醫外感病常用的對立概念為「外邪」及「正氣」,正邪是相對而言。《黃帝內經》是解釋中醫醫理及指導醫者和百姓如何養生的書籍,「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解釋了正氣是否充盛,決定了觸感邪氣後會否生病。年老體弱就是正氣已損之人,故當容易病發,邪氣容易深入而病重,相較之下年青力壯之人則較少出現嚴重併發症。

 

「外邪」及「正氣」,兩者均須重視。

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能夠遠離疾病來源,包括染疫患者、受污染水源或物件等已老生常談。較易忽略的是「虛邪賊風」同時指代急劇變化的天氣,例如低温的日子應加衣保暖,大風時則避免長時間逗留室外。一般大自然可分為六種自然氣象:「風、寒、暑、濕、燥、火」,若內外調節不當就會成為「邪氣」。因此,主動改變環境或適當的躲避能減少身體抗擊邪氣造成的耗損,維持在最佳狀態。保養及加強「正氣」是經常提倡的,亦是中醫強調「養生」的目的。「養生」是一生的課題,很多人誤會只有年老體弱之人才需要養生,其實氣魄充足的日子就應學懂保養。順着四季、身處之地、自身年紀、體質而製訂仔細的養生守則。一般來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應緊慎飲食,不宜過夜睡覺及太晚起床,即使長期留在家中亦應保持適量運動,例如八段錦、瑜珈、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IT)等。

另外心境的平靜亦極為重要,因疫情恐懼、憤怒、傷心,這些都是正常的情志變化。但注意會否被新聞、社交媒體、親朋過份牽動情緒。如何覺察刻下情志的改變呢?

以下是簡單的步驟:

  1. 關掉電視及手機,製造寧靜環境。
  2. 找一個光線柔和或黑暗的地方坐下或躺下。
  3. 閉上雙眼,並注意呼吸。
  4. 讓腦海的畫面流動並觀察。
  5. 感受當下最在意之事物。
  6. 重新調整及專注呼吸,直至呼吸平穩,緩和。

 

若平日有打坐或靜觀習慣,可隨意活用上述方法。中醫主張情志過極導致氣機不通或阻礙氣血周流臟腑,相應臟腑功能失調,最終成病。關心社群和親人外,更應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情志是「養生」不可忽視的一環。最後,假使患病,保持鎮定也是很大的挑戰。若打算留家治病,中醫方面的建議有三。第一,及早預約線上中醫診療服務,本港各中醫校友會已統整相關服務提供者以供參考。第二,忌亂服中成藥及湯水,若不確定網上流傳的湯方是否合適就不應自行服用。第三,清淡飲食及多休息,患病後忌肥膩、煎炸、濃味食物,暫戒零食,以新鮮食材為宜,注意保暖及臥床休息。